新闻中心 News
趣商业 | 十大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案例,秒变网红打卡地
 
 
MY TRIP.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各个城市都展开了如火如荼的菜场改造浪潮,经过改造提升,现代市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销售农贸产品的地方,而是成为一个社交空间,或是热门网红打卡地,亦或是商业综合体。本文,飙马商业地产盘点国内外十大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案例,一起看看这些农贸市场是如何秒变热门网红打卡地的。
 
#1 杭州东山弄市集
 
杭州东山弄市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外东山弄86号,其前身为东山农贸市场,2024年12月12日,经过近一年的升级改造,以西湖・东山集的新面貌正式开业。
 
 
在功能分区上,项目分为一期(A区东山弄市集)和二期(B、C区东山里)。一期定位为“一菜一早”民生工程,满足居民日常买菜和吃早餐的需求;二期定位为“新邻里共生空间”,注重打造有质感的生活体验,提供更多休闲、文化和社交的场所。充分考虑到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消费习惯,以及临近西湖的地理优势,既服务好本地居民,又能吸引游客,成为展示杭州城市烟火气和文化底蕴的窗口。
 
在空间设计上,项目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二期东山里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呼应宋韵“青绿”,采用青绿色系,部分装修材料运用绢纱、木结构、陶瓷等,打造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于一体的社区商业空间。
 
 
在业态方面,保留传统业态的同时引入新型业态相结合。改造前的老经营户应留尽留,如西湖鱼亭、朱太公鱼圆等传统摊位,保留了市民熟悉的味道和购物氛围。同时引入了咖啡馆、烘焙坊、奶茶铺、民宿、骑行中心等新型业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使市集成为一个集购物、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消费空间。
 
最后,在品牌营销方面,项目利用靠近西湖的地理位置优势,将西湖元素融入市集的品牌建设中,强调“西湖看风景,东山看烟火”的理念,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市集品牌形象。同时,不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公益活动、便民活动、文创市集等,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生活方式可能性,重新链接商户、游客、居民的美好关系,增加消费者的粘性和忠诚度。
 
 
#2 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
 
项目的核心是一个老旧菜市场,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信义巷5号,在“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的前提下,对老菜市场进行“微更新”和“轻改造”,以创意、潮流和艺术的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改造成为西安首个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带动社区更新,振兴区域活力。    
 
 
作为发起点,现有菜场部分被完全保留。项目最核心的“修补”有三处:连接市场入口与1、2号楼的台阶广场,连接地面层与2号楼屋顶的交通筒,以及连接2号楼屋顶和3号楼的连桥。开敞的台阶广场层层上行,不仅引导人流进入上层空间,还成为了菜场公共生活的舞台。同时,废旧厂房改造成了如今免费开放的艺术展区,这里不定期会举办各式不同主题的展览活动,已经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盛地。
 
 
在功能方面,各色的业态吸引各色的人群,项目融入美食、民宿、咖啡、杂货、阅读、展览、酒吧等元素,在城门里,营造与展现“市井西安”的独特魅力。四大板块集中不同的业态。
 
其中,信义巷子主要汇集特色小铺,一楼布满如陕西特产、小磨香油、新鲜肉铺等门面,二楼则由咖啡馆、美甲店等小店组成。每家店铺顶部都有悬挂老菜场统一设计的小旗帜,既和谐统一又各含特色;有戏主题板块主要以脱口秀,剧本杀,婚礼,摄影及文创手工等工作室等业态为主,以“有戏”为名也代表着希望,象征着新锐市井文化的希望;悦夜板块,主要汇集酒吧、民宿等多种休闲元素。寻味板块,则提供少烧烤、韩料、特色小吃等餐饮。
 
 
这些丰富的业态使得老菜场不再只是菜市场,而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空间。它保留了朴实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烟火气,又满足了新生代文艺、酷潮的消费个性,极大地平衡了多元客群的差异。
 
 
#3 宁波福明菜场
 
福明菜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福明街道,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历史的传统农贸市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菜场设施陈旧、环境不佳、业态单一等问题日益突出,已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购物环境,福明菜场进行了升级改造。
 
 
改造后的福明菜场对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设置了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禽蛋、豆制品、熟食等不同的功能区域。除了传统的农产品摊位外,福明菜场还引入了许多特色业态。如增加了鲜花店、烘焙坊、小吃店、便利店等,满足了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设置了一些品牌农产品专卖店,提供高品质的特色农产品,提升了菜场的档次。
 
 
此外,在品牌建设方面,福明菜场通过挖掘自身特色,打造了具有影响力的市场品牌。例如,推出了“福明放心菜”品牌,对市场内符合一定标准的农产品进行统一标识和认证,提高了消费者对市场农产品的信任度。同时,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提升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美食节、亲子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来参与,增加了市场的人气和活力。
 
最后,在运营管理方面,福明菜场引入了先进的智慧农贸系统,实现了对市场的信息化管理。通过电子秤、显示屏、监控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大数据分析、智能支付等软件系统,实现了交易数据实时统计、价格信息公示、食品安全追溯等功能,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4 台南新华果蔬市场
 
台南新华果蔬市场位于中国台湾省,是菜市场与公共绿地的融合,这座露天市场被《联合报》称为“台湾最美的果蔬市场”,因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优美的环境,市场成为了当地的旅游热门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在建设空间设计上,项目将市场与公共绿地完美融合,摒弃了传统菜市场简单金属棚的形式,屋顶打造为被草地和花田覆盖的公园。建筑呈现为一个简单的开放式结构,起伏的绿色屋顶犹如延绵的山丘,屋顶的东侧角落是一块种植着缤纷植物和花卉的阶梯状区域,屋顶从该侧向下延伸至地面,使游客可以轻松到达建筑顶端。在建筑的侧面,一个简单的四层结构容纳了市场的行政办公室和展览中心,后者可用于展示当地的农业产品。
 
 
屋顶下方是简单但功能完善的市场空间。结构朝四面开放,高低起伏的天花板可带来充足的自然通风。屋顶上的泥土和植物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使这座被动冷却的建筑即便在台湾的炎热夏季也能保持舒适。市场内部根据干湿分离、生熟分开等原则划分,经营空间和展示区域井然有序,大大提升居民购物体验。
 
 
在业态功能方面,作为台南食品供应链上的重要枢纽,市场承担着果蔬等农产品的批发和销售功能,为当地居民和商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果蔬产品选择,满足了日常生活和商业经营的需求。
 
当然,除了基本的交易功能外,市场还被设计成为一个可用于聚会和社交的目的地。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互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使市场成为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苏州双塔市集
 
双塔市集,原名双塔菜场,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2310平方米。2019年,姑苏区政府联合上海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组,对双塔菜场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经过改造更新低调朴实的菜市场一跃成为苏州的网红打卡地,成为一个集菜市场、当地美食、文创的文化市集综合体。
 
双塔市集项目整体改造与室内设计团队内建筑以“家的方向”为设计理念,力图还原老苏州的记忆、留住苏州人的时令饮食等习惯。品牌与视觉设计团队在平面设计与软装上也都展示了许多苏州元素。
 
 
在功能方面,整个市集内部被分为三个区域,小吃集合区、蔬菜区、市集外围店铺区。
 
在业态方面,相对于改造前单一的业态,设计团队在方案中设置了各类特色商铺,再根据具体设定与意向商家洽谈入驻,通过全新的业态吸引各年龄层人群,将传统农贸市场打造成兼具多种社区生活服务与生活美学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此外,苏州在地艺术创意机构“看什么策展”将菜场比作一座美术馆,将摊贩们比作艺术创作人并为他们设计了系列插画形象,赋予菜场更多艺术上的可能性。
 
最后,双塔市集项目还在入口处打造了是一家只有9㎡的文化书店,也是首个建立在社区里的可移动智能零售书店,24小时营业无人看店,扫码进店阅读或购买,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主题策划,延长消费者游逛时间的同时,也为项目增添一份文化氛围。
 
 
#6 上海永年菜场
 
永年菜场位于上海永年路,是一座有着四十年历史的普通社区菜场,服务周边“两万户”居民,主要满足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买菜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其存在购菜环境不清洁、菜品摊位分类无序、灯光体系慵暗、内外店铺招示残破难以阅读以及地漏排水等多方面问题,亟待改造升级。
 
在改造理念上,项目强调保持日常感与敬畏民生,不追求成为网红菜场,避免过度设计带来距离感。强调干净、卫生、美观、经济,注重维护菜场的生态和日常感,敬畏民生项目的脆弱性,坚持为周边居民服务的初心。
 
整个菜场以“城市乡野”为主线进行空间叙事,通过外店招、内店招、入口场所营造以及空间主材质等方面的设计,传达“乡野气质”。
 
 
采用石棉瓦楞板作为背景肌理用于外门头店招,该材料常见于过去农村房的屋顶,将“城市乡野”的概念融入魔都街巷;以节点思维解决内店招笨重问题,每跨铺位平面组织形式创造出帐篷的“轻盈”感,选用“麻布”作为主布面材料,传达自然肌理和“城市乡野”气质;运用“石笼”景观立面做法营造入口仪式感,将石头替换为“松果”“麦穗”“松木”“卵石”等有机材料,拼合出“断层地质图”。
 
 
通过改造,在保持原有居民客群的基础上,成功吸引了更多低年龄段的年轻人,使菜场成为“老少皆宜”的闲暇选择,融入了更多元的人群。
 
 
#7 上海黎安集
 
黎安集位于上海闵行区,历时6个月规划改造的“原黎安菜市场”取名为“黎安集”,定位为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商业综合体,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
 
 
在整体布局上,项目采用开放式街区与集中式商业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街区部分营造出亲切宜人的街道氛围,方便居民漫步其中,店铺分布错落有致,增强了商业的可达性和趣味性。集中式商业则以大型超市为核心,周边环绕各类专卖店和服务设施,形成功能互补的商业集群。
 
在建筑设计上,项目建筑外观融合了现代简约风格与海派文化元素,整体色彩明快,线条简洁流畅。在细节设计上,运用了具有上海特色的装饰符号,如石库门的门头元素、老上海的花砖图案等,既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又不失现代时尚感。
 
 
在业态与品牌上,注重品牌的多样性和差异化,既有知名的连锁品牌,也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小众品牌和本地品牌,涵盖了超市、餐饮、零售、亲子教育、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多种业态,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和消费偏好的居民需求。
 
最后,在运营管理方面,项目注重打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服务品质。加强对商户的管理和监督,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定期举办各类促销活动和主题活动,如节假日促销、美食节、亲子活动等,吸引人气,增加消费者的粘性。此外,还通过智能化的物业管理系统,实现对设施设备的高效维护和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8 波兰自然主义集市
 
波兰自然主义集市位于毗邻华沙的一个小镇,当地社区有集市贸易传统,多年来一直提供厂家、农民直销的廉价、优质食物及物品。但原本的集市存在卫生状况差、缺乏基础设施的问题,布沃涅公社决定对其进行改造更新。
 
改造后的集市是公园和集市两种社会功能的集合空间。既满足日常街头贸易和集市活动需求,休市时又可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如公园、儿童游乐场、滑板爱好者聚会场所等,增强了空间的利用率和社区的活力。
 
在建筑设计上,多功能的白色屋顶可反射阳光并避雨。屋顶和亭子周围设计了带有松树、多茎鹅耳枥、山毛榉和桤木的自然绿岛,树木长大后可为鸟类和昆虫提供食物和庇护,也为露天贸易站提供遮荫。此外,铁线莲和紫藤、多种花卉草甸、灌木和果树沿篱笆围墙种植,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此外,广场光滑的混凝土面层没有路缘石,无论是步行、坐轮椅还是滑滑板都可以在市场上安全自由地移动,方便了不同人群的使用,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和包容性;各种街道固定装置如白色的圆形信息板、自行车架、巨石、鸟类和昆虫屋及社区共用桌椅等点缀其中。在极具特色的有机屋顶下,还设有带木雕动物造型摇椅的游乐花园,为集市增添了艺术氛围和趣味性。
 
 
在商业运营方面,集市主要供农民自己出售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包括新鲜的蔬果等。集市的运营模式较为灵活,以当地农民和小微型厂家、个体户自主经营为主,这种模式保留了传统集市的特色,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小型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购买当地生产的新鲜食物和特色物品的渠道。
 
 
#9 波罗海车站市场
 
波罗海车站市场位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市中心,靠近波罗的海车站,市场从1993年运营至今。后经过改造升级,保留其喧嚷嘈杂的气氛及市场的历史特征前提下,创造了一座丰富多样的现代市场。
 
在建筑设计上,项目充分尊重和保留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建筑外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塔林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简洁与大气。市场内部的装饰和标识也采用了当地的文化符号,营造出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使市场成为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
 
 
在功能空间设计上,波罗海车站市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购物场所,还具备多种功能。除了常规的商业摊位外,还设置了休闲区、餐饮区和儿童游乐区等。休闲区提供舒适的座位和免费的无线网络,供顾客休息和交流;餐饮区汇聚了各种当地美食和特色小吃,满足顾客的味蕾;儿童游乐区则为带孩子的顾客提供了便利,让购物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
 
在业态方面,波罗海车站市场拥有丰富多样的商户群体,涵盖了当地的农民、手工艺人、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商品种类齐全,包括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海鲜、奶制品、面包糕点、手工艺品、服装服饰、家居用品等,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
 
 
在运营管理方面,采用了专业的市场运营管理团队,负责市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管理团队制定了严格的商户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商户的经营行为合法规范,商品质量安全可靠。同时,市场还定期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和主题活动,如美食节、手工艺品展览、文化活动等,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前来购物和参与,提升了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0 圣卡特琳娜市场
 
建于1848年的圣卡特琳娜市场,是巴塞罗那第一座有屋顶的菜市场。因时代变迁,地区环境质量逐年恶化,街道狭窄、拥挤,缺少开放空间和服务设施,该市场慢慢得就不再符合现代生活使用,并于2005年进行了翻新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充分尊重市场的历史和传统,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和部分古老的摊位设施。同时,引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如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优化空间布局、增加环保设施等,使市场既具有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如,波浪形的彩色屋顶,由不同颜色的陶瓷碎片拼接而成,宛如一幅巨大的抽象画,为市场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功能规划上,市场内部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一层主要经营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海鲜、禽蛋等食品,各种摊位排列整齐,分类清晰,方便顾客选购。二层则设有餐厅、咖啡馆和一些特色小店,顾客可以在这里品尝美食或购买特色纪念品。
 
在动线设计上,市场内的交通流线设计简洁流畅,过道宽敞明亮,避免了人流拥堵。顾客可以通过主入口和多个次入口方便地进入市场,内部的通道呈网格状分布,引导顾客自然地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
 
 
此外,项目还强调市场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更是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中心。通过设置宽敞的过道、休闲广场、露天咖啡座等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购物和休闲环境,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项目还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活动,如举办美食节、文化活动、农产品展销会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顾客前来参观和购物。
 
 
#11
 
结语
 
曾经毫不起眼的菜市场,历经改造升级后,成功转型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网红打卡胜地。事实上,在当下时代,市场的内涵已悄然发生转变,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农贸产品的交易场所,更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社交空间。因此,在改造进程中,应突破传统菜市场的固有思维模式,遵循商业项目的运营理念进行规划与打造。唯有如此,方能构建出契合现代消费者多元需求的现代农贸市场,使其在满足购物需求的同时,成为人们休闲社交的理想之选。
 
转自|飙马商业地产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合作与支持